[改进后的中文总结内容]
Ceph Erasure Coding 测试工具开发会议纪要
会议主题
本次会议主要讨论了针对纠删码(Erasure Coding, EC)优化开发的测试工具“ceph IO sequence exerciser”的设计、功能模块以及测试场景。
关键讨论内容
- 测试背景与目标
- Erasure Coding 特性测试:验证分片大小、k值边界条件、跨分片/跨条带的读写操作、多重叠写入等特定场景。
- 工具设计目标:
- 覆盖多样化测试场景,避免重复性测试。
- 支持错误注入,如模拟分片丢失、写入失败,以验证数据恢复和一致性。
- 提供可复现的测试序列,便于调试。
- 工具核心功能
- 数据生成:按块生成数据,支持自定义或预定义块大小,包含头部信息。
- 错误注入:模拟分片丢失、写入失败等。
- IO 序列控制:支持自定义操作顺序,测试并发和边界条件。
- 典型测试用例
- 跨分片写入:验证非完整分片写入、跨条带边界的读写。
- 错误恢复测试:注入写入错误后检查数据回滚和重建。
- 追加写入:测试对象尾部间隙的写入与读取一致性。
- 附加功能
- 多线程/并行控制:支持多对象并发操作。
- 交互模式:允许手动指定操作序列,便于调试。
- 日志输出:实时打印操作详情,辅助开发和分析。
- 未来计划
- 集成到 Teuthology 测试框架中。
- 开放源码,欢迎社区贡献。
决议与行动计划
- 短期行动:完成工具与 Teuthology 的集成测试,整理代码文档并发布到 GitHub。
- 长期优化:扩展更多错误注入场景,增加对大规模集群的性能压测支持。
关键词保留
- Erasure Coding
(EC)、shard、stripe、CRUSH
algorithm、OSD、Teuthology
- consistency、recovery、RADOS、librados、replication
备注
工具源码和联系方式已共享,开发者可通过邮件或 GitHub 进一步参与。会议强调了自动化测试和边界条件覆盖对 Ceph 稳定性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