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其实是豆瓣送礼券了,看着比较顺眼找的一本。
这本书整体还是以故事性更多,对于不了解这些思想的人可能有收获,对于已知的人就有些鸡肋了。
自序中,作者说他对一位彻底无救的病患实施了安乐死。这位患者进行了医生所知道的技术上的手术,虽然无法满足他康复的需求,结果在成功的手术后痛苦而去。
作者对病患接受无效手术的这个选择觉得有些不太恰当。这位作者的观点我还是很赞同的,不过不知道书中内容还会有哪些突破。
在这篇序言的最后,作者提到下文:
其实,恰恰是因为我们的文化拒绝接受生命周期的限定性,以及衰老与死亡的不可避免性,我们的末期病人和老人才会成为无效治疗和精神照顾缺失的牺牲品。
这里指的是美国的文化吗?中国似乎并不存在生命周期的限定性这点。
01 独立
美国文化中,似乎老人即便不满足一些独立生活的指标,但还是会独立生活,而不是被送去疗养院(虽然疗养院才是更符合实际的做法)。
现代化并没有降低老年人的地位,而只是降低了家庭的地位。
这句话倒是表达的相当直接,老年人在家庭中的话语权随着现代化带来的选择多样化而逐渐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这里提到一个退休社区,似乎国外还是形成了一个比较大的规模的。
对于老年痴呆,这里说到医生没有办法让老人恢复独立生活的能力,只有让家人或疗养院几个选择。据了解,这也的确是现实。
02 崩溃
老了以后,身体就像机器一样持续磨损直到一下子崩溃,如果每个细节都能持续关注维护,还是很有效果的。
03 依赖
在疗养区,因为护理人员的不理解,只是被当做病人而不是一个正常人对待,精神上并不能得到痛快。但家人也往往还没有进入老年生活,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来照料,需要花费高额工资可能也不一定能雇到能令人放心的护工。
50多年前,社会学家欧文 戈夫曼在他的著作《收容所》(Asylums)里写到监狱和疗养院之间的相同之处。疗养院和军事训练营、孤儿院及精神病院一样,是“纯粹的机构”——在很大程度上是跟社会隔绝的地方。
而绝大多数人还是需要一个隔离的空间了,老了而在这种集体空间内还是令人非常恐惧的。
04 帮助
这篇中的威尔逊提出了一个辅助生活中心、独立公寓,将机构的权力所属归还了老人们,护理人员们会意识到所有所有权归属在于老人,老人不愿意的事情便不去处理。
这个单看他给出的结果是很棒的,不过还是有很多借用这个名词却依旧只提供集中床铺的疗养院。
05 更好的生活
杰奎依 卡尔森 山伯恩之地,另一种辅助生活机构,为居民考虑更多,只需要为老人收拾他们带来的副结果。
06 放手
保险公司会提供善终服务
临终时,需要从医生那里得到的不是病人想要什么,而是需要通过谈话接受个人的必死性、清楚了解医学的局限性和可能性,这是个过程,而不是顿悟
花钱决定化疗之前,更有必要花钱与医生讨论做与不做哪个选择更明智。